篆刻印文排列

篆刻印文排列

多字印

中国人的姓只有单姓与复姓,最多不超过两个字,名也只有单名与复名,极少有三个字的姓,除非是别号之类。姓与名组合,以四字为限,四字以上的印,应该称之为多字印。

在古印中,多字印亦常见,官印私印均常有之。我在篆刻阐微(一)「印的名称与认识古印」中,即介绍过几方大型的古玺,那便都是五个字至十二个字的多字印,那种印文排列的方式,可以做我们的典范。

多字的排列,大约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平均分配法,一种是参差协调法。兹分述如后:

一、平均分配法:

是一种最简也是最刻板式的排列方法,即是把印文中的每一个字,平均给与一个固定相等的位置,如系六个字的印,就把印面擘画为六个等份,每一等份中刻一个字,不管字的繁简,均以占一等位为度。

但因印文较多,在安排的时间,自然就有若干的方式,普通常见的有界格式、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多段式等。

所谓界格式;是在印面先刻出与印文字数相同的等格来,然后每一格中刻一个字。

这种式样周代常见,至秦朝而益盛,间官私印,多以界格的方式刻,使印文排列整齐。汉、魏、晋亦常是此种格式。「赵国翟嘉孙印」及「天帝煞鬼之印」,前者为名印,后者为黄神越章。

如果不刻界格,那么,便取分段式,分段的方法最简单的是姓名印相同的两段式,左右两行,每刻三数个字。三段式与四段式是普通十个字左右的印所最常采取的办法,「侣山水以忘年」(姚放刻)即是三段式的。

采取三段式的刻法,印文如果是奇数,古人常常把中间一字的下面一格空,以形成左右对称的式样,使整印面平匀。如图四「登高而望达」(关注:篆刻微刻)。

四段式、多段式均与三段式相似,要之,求印文地位的整齐而不求印文笔划疏松的平均。所以平均分配字法的方式,好处在方正简易,有疏有密,从白文印留红的地方看,自然而然的有一种错落的趣味。

这种方式,是初学刻印的人所应采用的,但如把它刻好,也非易事,因为多字印的印文,笔划多寡,必定不会相同,将简单的字与复杂的字,用相同的方位来处理,如果不是精于篆书,便无法将笔情表达出来。

二、参差协调法:

多字印的印文,既然繁简不一,那么,为什么不把简单的字刻小一点,把复杂的字刻大一些,使它们互相协调呢?于是,参差协调,成了刻印时安排印文的灵活运用的不二法门,也就因此而产生的印章的章法。

刻印的人,如果懂得用刀的刀法,再明了印文的安排的章法,就等于学习书法的人,学会了运笔与结构一样,基本的法则知道,只要肯努力、肯练习,持之以恒,何愁写不好字呢?

参差协调的方式有两种,即长短与大小两种,长短法适用于小篆,因为刻小篆印,都比较整齐,印面中的文字,繁的占较大位置,简的占较小地位。但是,所有的字,都是占一个方形位置;无论是方、正方、扁方均可,这样,字形的长短虽然不同,但在表面看来,仍是成为三段式或四段式等的整齐格式,汉印大多是采取这种办法。

无论是以长短或大小的方法去安排印文,总是以不背篆书的笔意为原则,因为篆书的体势,不同,安排上自然有异,而篆书又是篆刻基础,不谙篆书,则无法达到印文安排妥贴的高境界,以前的篆刻家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王福厂等篆书写得好,多字印自然也刻得好,可见篆书的成就与印文的安排是有直接关系的,习篆刻的人,不得不从事于篆书的攻研。

杂行印

普通印文的排列方式,如果我们归纳而言之,可以分为「回文式」、「左行式」、「两殿式」、「三殿式」、「多殿式」、「界格式」等多种,但这些都是指方形长方形印而言,如果印的形状变异,则印文的排列,虽然仍然可以采取上述几种方式,但因印形的变化,更能产生若干不同的境界。

我们常见的杂形中,以圆形、椭圆形、自然形为最多,多角形、钟形、扇形、叶形、书卷形……等,虽然也偶尔一见,但均非正格。

圆形印与椭圆形印文的安排,大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我称之为「满格式」,一种称为「留空式」。

所谓满式格,是将笔划布满印面,表面看来无疏密不同的感觉,如国一之上「磨墨磨人室」(王壮为刻)、下「布袋盒」(河井荃卢刻)。如果不能布满,则中间多加刻一些图案或界格,把空白的地方装饰地来,让人有一种整体之感。

有的人认为圆形印既然可以上下左右相互先后,便随意安排,致使印文前后左右颠倒,印文不能终读,便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因为圆印中如果四五个字,可以先上下后左右,因左右各只一字,不会错读的,如果字多了,则非以通常的办法:先右后左、先上后下不可,不然,便不易为人了解了。

自然形的印以及其他杂形的印,只要你能把握了这个原则,使印文安排得从容自然,便是一方好印了。因印的边缘凸凹而致使印文排列非错落不可的例子很多,但仍以能令人可读为目的,在此,就不再多举例说明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