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症意旨患者在接受治療或研究的主診斷之外,其他已經存在、且會對這次的主診斷疾病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16]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當血液中糖分過高長期無法完整代謝,將導致腎臟機能超過負荷。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代償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有6成以上患者耐糖量降低,因此更容易引起糖尿病,相反的糖尿病也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疾病。[17]
關於糖尿病的症狀,因高血糖的影響會造成多食、多飲、多尿及體重下降情況,一般病徵則有視力模糊、頭痛、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及皮膚搔癢,日常預防可藉由將血糖、血脂肪、血壓和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倘若有前述症狀跡象即可透過抽血檢測確定是否罹患糖尿病,一般初診斷糖尿病時,後續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以評估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
高血壓是動脈血壓持續偏高的慢性疾病。當腎臟無法承受的高血壓形成之血流壓力,將會影響腎臟血管及腎絲球硬化,成為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18]。高血壓是導致腎功能不全的主因,也是形成左心室肥大的主因之一,而腎功能不全也會造成高血壓的血管損傷。[19]
高血壓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影響可能出現不明原因流鼻血、頭痛、耳鳴、視力模糊、頸部僵硬、手腳麻木、食慾不佳、臉色潮紅、失眠等,都可能是高血壓造成,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 歲以上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而針對以下兩類人則建議每周測量血壓:40歲以上肥胖,有家族病史,且有工作壓力大的人、更年期過後女性。而曾發生心血管疾病或中風者,建議每天測量血壓。[20]
心衰竭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是指心臟功能受損,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以滿足身體及組織代謝的所需求,而產生一連串的症狀。[21]腎功能不佳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美國第三次國家衛生及營養調查(NHANES Ⅲ),慢性腎臟病患者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比例更高,且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Cardiovascular mortality)。[22]
心衰竭常見症狀有食慾下降、水腫、呼吸困難、心律不整、端坐呼吸(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咳嗽、腦部缺氧等,[23] 研究指出97%的心臟衰竭病人至少有1個身體症狀,而91%則有多種症狀;[24]其中又以呼吸困難、疲憊及水腫最為常見[25],診斷可藉由胸部X光、心臟超音波或核子醫學檢查得知心臟是否有擴大可能,而心電圖也可查見合併心律不整,如心房振顫或心肌缺氧的變化。
貧血
當腎臟無法製造足夠紅血球生成素來對應血紅素降低,有相對性的紅血球生成素不足。[26]慢性腎臟病的貧血屬於正血球性紅血球增生不良貧血,[27]隨著腎功能變差,貧血的比例越高,貧血的程度也將越嚴重。 [28]
貧血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疲勞、虛弱、臉色蒼白、心律不整(Arrhythmia)、呼吸困難(Shortness of breath)、頭暈、胸痛、手腳冰冷及頭痛(Headache)等。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但會隨著貧血發展症狀變嚴重,因為貧血可能伴隨其他共病發生,建議透過專業醫療會診全面診斷。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