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

克孜尔千佛洞前的鸠摩罗什像出生晋建元二年 (344年)[1]西域龟兹国圆寂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413年5月28日)后秦长安草堂寺著名成就翻译经典头衔三藏法师徒弟与学生四圣: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慧观等三千余人著作《大乘大义章》译作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名的有《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中论》、《大智度论》

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查论编

鸠摩罗什译版《阿弥陀经》

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梵语: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44年—413年5月28日)[1],意译童寿[2],又音译鸠摩罗什婆(上古汉语拟音:Ku-māl-rāl-ɡjub-bāl)、鸠摩罗耆婆、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略称罗什[3]。佛教僧人,活跃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汉传佛教译师,译著有《金刚经》、《法华经》、《中论》、《大智度论》等等。与真谛、玄奘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生平[编辑]

鸠摩罗什生于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带)其父鸠摩罗炎(英语:Kumārāyana)来自天竺,乃国相之子,避位出家为僧。炎至龟兹,受王所逼,妻王妹耆婆(英语:Jīva (nun))。[4]耆婆生下罗什弟弟弗沙提婆后出家,精勤学法得初果。

罗什七岁出家为沙弥,学习说一切有部阿毘昙,日诵经千偈。九岁时,与母一同前往天竺(今印度)北部的罽宾,向罽宾王之从弟、说一切有部名僧盘头达多(Bandhudatta)请学经典,受杂藏、中、长二阿含,[5]又至月氏,三年大成,偕母返国。[6]十三岁,至疏勒,诵阿毘昙、增一阿含,登座讲转法轮经,及还龟兹,名盖诸国。停疏勒留期间,从佛陀耶舍受学阿毘昙、十诵律。

于说法之暇,罗什遍学吠陀及五明,后须利耶苏摩(Sūryasoma)为说阿耨达经(又名弘道广显三昧经),拜其为师转学大乘,受诵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363年(晋哀帝兴宁元年),二十岁时于龟兹王宫得比丘戒[7],从卑摩罗叉受律。后于居留龟兹期间得大品般若经,又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后往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槃头达多感悟心服,更礼什为师。建元十五年(379年),僧纯、昙充从龟兹返回,在龟兹时获知统领该国寺院、阿含学的佛图舌弥(Buddhasvamin)有名为鸠摩罗的年少沙门,才大高明、大乘学。

苻坚听闻西域有鸠摩罗什为大德智人,遣使相求而不得,遂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伐龟兹。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俘获罗什,因吕光的胁迫,被迫娶龟兹王女阿竭耶末帝,并赐醇酒,致双戒俱舍。前秦灭亡,吕光称凉王,此后18年间,罗什被吕光、吕纂软禁在凉州,在这段期间学会了中土语言(秦言)。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灭后凉,吕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罗什抵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信徒数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8],鸠摩罗什育有二子[9],又在姚兴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10]此后在俗10年,潜心钻研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汉文,译经之暇,还常在逍遥园澄玄堂及草堂寺讲说众经。[11]在逍遥园开译场任译主,由僧肇、道生、道融等八百余僧人襄助翻译佛经。

其师卑摩罗叉于弘始八年(406年)至长安,在罗什过世后重校《十诵律》[12],佛陀耶舍亦在弘始年间抵达长安,助罗什出《十住经》[13]。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413年5月28日),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14]。入室弟子有僧肇、僧叡、道生、道融、慧观等三千余人 ,后世有关中四圣、什门十哲之称。

除翻译大量的作品外,庐山慧远曾向罗什请学义理,是为《大乘大义章》,又称《鸠摩罗什法师大义》。罗什著有《实相论》二卷已佚失,对《维摩经》《金刚经》等进行注释。又讲解过维摩诘经,其解释收录在《注维摩诘经》中。他不仅传播了佛教大乘中观宗思想,成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而且对成实师、天台宗的创立产生极大影响。

译经事业[编辑]

鸠摩罗什译经兼顾文字原意和流畅,并非逐字直译。其译文精美,形成独特的四字句行文风格被称为“译经体”。胡适在《佛教的翻译文学》一文指出:“在当日过渡时期,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15]陈寅恪推崇鸠摩罗什,认为他的译经艺术实优于玄奘,有三个特色:“一为删去原文繁重,二为不拘原文体制,三为变易原文”[16]。但罗什本人感叹虽得大意,但丢失梵典美焕的文辞,不再优美,称“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17]。

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贡献巨大,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其译作涵盖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以及禅经,且新译许多大乘经典,使之更为准确,介绍了说一切有部的律藏,在义学方面引介成实论及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著作,又传下以说一切有部禅要为基础的大乘禅法。在译经史上,玄奘等人的译经称为新译,鸠摩罗什者称为旧译,比罗什更早的则为古译。

鸠摩罗什创造融合外语和华语的新文体,所译经论为中国佛教徒所乐诵,赞宁称赞鸠摩罗什翻译《法华经》“有天然西域之语趣”[18],《金刚经》虽有众多译本,以罗什的译本流传最广,其译经文体也对后来的佛教文学有重大影响。[19]

译作[编辑]

南朝梁代僧祐于《出三藏记集》所记,罗什一生译经三十二部,加上二部阙失和一部非主译实际收录三十五部[20],至唐朝智昇《开元释教录》,依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等记载,增加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智昇见到了其中的五十二部三百〇二卷。

〔经藏〕

大品般若经(另有玄奘等译本)

小品般若经(另有玄奘等译本)

法华经(另有竺法护等译本)

华首经,又名华手经、摄诸善根经

维摩诘经(另有支谦等译本)

首楞严三昧经

十住经(是华严经十地品,另有竺法护等译本)

思益义经(另有竺法护、菩提留支译本)

持世经(持人菩萨经之同本异译)

自在王菩萨经(奋迅王问经之同本异译)

佛藏经,又名选择诸法经

菩萨藏经,又名富楼那问经、大悲心经(是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小无量寿经,又名阿弥陀经(另有玄奘译本)

弥勒下生经(另有义净等译本)

弥勒成佛经(下生经之增广)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另有玄奘、义净等译本)

诸法无行经(诸法本无经、随转宣说诸法经之同本异译)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象头精舍经、大乘伽耶山顶经之同本异译)

称扬诸佛功德经,又名集华经,佚失(仅存昙摩跋檀与慧海共译本)

贤劫经,佚失(仅存竺法护译本)

〔论藏〕

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

十住毘婆沙(释华严经十地义)

成实论

中论(另有般若流支等译本)

十二门论

百论

〔律藏〕

十诵律

十诵比丘戒本

〔禅要〕

菩萨呵色欲

禅法要解,又名禅要经

禅经,又名菩萨禅法经、坐禅三昧经

禅法要,是坐禅三昧经的更订[21][22]

十二因缘观,佚失(有人认为已附于坐禅三昧经末[21])

〔其他〕

佛垂般泥洹略说教戒经,又名遗教经,出马鸣《佛所行赞》〈大般涅槃品〉

杂譬喻经(异出本:众经撰杂譬喻),比丘道略集

注释[编辑]

^ 1.0 1.1 鸠摩罗什法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灵山海会

^ 又作“童受”、“童首”、“童子”

^ 郭元兴; 张雪松. 鸠摩罗什.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01-20 [2022-06-19].

^ 《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父鸠摩罗炎,聪懿有大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其名,郊迎之,请为国师。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诸国交娉,并不许,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

^ 《高僧传》卷第二:“什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 《高僧传》卷第二:“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诸国皆聘以重爵。什并不顾。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多无异。”

^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佛文化网,2017年9月19日

^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记载:“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亲帅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经。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三百余卷。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 《晋书·罗什传》:罗什“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 《晋书》卷九五《罗什传》

^ 鸠摩罗什-历史记载. 草堂寺佛教网. [2013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日) (中文(简体)).

^ 《高僧传》卷2:“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毘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

^ 《高僧传》:“耶舍……行达姑臧,而什已入长安……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重信敦喻,方至长安。”《历代三宝记》:“弘始八年行达姑臧,而什久已入长安”

^ 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诔》(出《广弘明集》):“癸丑之年,年七十,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

^ 胡适,《白话文学史第一篇》,远流出版社,1986,页171。

^ 胡适,《白话文学史第一篇》,远流出版社,1986,页172。

^ 《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 《大正藏》,50: 724

^ 鳩摩羅什的奇特遭遇. [201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

僧祐《出三藏记集》:“新大品经二十四卷……新小品经七卷……新法华经七卷……新贤劫经七卷(今阙),华首经十卷……新维摩诘经三卷……新首楞严经二卷……十住经五卷……思益义经四卷……持世经四卷……自在王经二卷……佛藏经三卷……菩萨藏经三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无量寿经一卷……弥勒下生经一卷,弥勒成佛经一卷,金刚般若经一卷……诸法无行经一卷,菩提经一卷……遗教经一卷……十二因缘观经一卷(阙),菩萨呵色欲一卷……禅法要解二卷……禅经三卷……杂譬喻经一卷……大智论百卷……成实论十六卷,十住论十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百论二卷……十诵律六十一卷(已入律录),十诵比丘戒本一卷,禅法要三卷……右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晋安帝时,天竺沙门鸠摩罗什,以伪秦姚兴弘始三年至长安,于大寺及逍遥园译出。”

^ 21.0 21.1 宣方. 鳩摩羅什所譯禪經考辨. 中国哲学史. 1998 [2022-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 高僧传:“什后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

参考文献[编辑]

龚斌,《鸠摩罗什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ISBN 978-7-5325-6844-4

Nattier, Jan. The Heart Sutra: A Chinese Apocryphal Tex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15 (2), 153-223 (1992).

Puri, B. N.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Delhi, 1987 (2000 reprint)

参阅[编辑]

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舍利塔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在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晋书·卷095》,出自房玄龄《晋书》

外部链接[编辑]

佛教主题

人物主题

陆扬:〈解读《鸠摩罗什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

佛教漫画屋--鸠摩罗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

查论编清代以前历史上知名的访华外国人蒙元之前

鸠摩罗什 (344–413)

菩提达摩 (6世纪左右)

善无畏 (637-735)

金刚智 (671–741)

卑路斯三世 (7世纪左右)

泥涅师 (7世纪左右)

小野妹子 (7世纪左右)

高向玄理 (7世纪左右)

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 (7世纪左右)

菩提仙那 (704–760)

不空 (705–774)

菅原清公(日语:菅原清公) (770-842)

阿倍仲麻吕 (8世纪左右)

粟田真人 (8世纪左右)

吉备真备 (8世纪左右)

山上忆良 (8世纪左右)

慧超 (8世纪左右)

阿布·扎伊德·哈桑·西拉菲(英语:Abu Zayd al-Sirafi) (9世纪左右)

崔致远 (9世纪左右)

慧锷 (9世纪左右)

苏莱曼·塔吉尔 (9世纪左右)

蒙元

赛典赤·赡思丁 (1211–1279)

马费奥·波罗 (1230–1309)

阿合马 (1242—1282)

若望·孟高维诺 (1247–1328)

马可·波罗 (1254–1324)

鄂多立克 (1286–1331)

马黎诺里 (1290–1353)

摩加迪沙的赛义德 (1301– ? )

伊本·白图泰 (1304–1369)

明朝

坚中圭密(英语:Kenchū Keimitsu) (15世纪左右)

吉哈德·纳科昔(英语:Ghiyāth al-dīn Naqqāsh) (活跃于1419-22)

盖洛特·佩雷拉(英语:Galeote Pereira) (1549-1553)

欧华利 (16世纪左右)

费尔南·佩雷兹·德·安德拉德 (16世纪左右)

托梅·皮雷斯 (1465–1540)

莱奥内尔·索萨(英语:Leonel de Sousa) (16世纪左右)

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英语:'Ali Akbar Khata'i) (约1500–1516间活跃)

利玛窦 (1552–1610)

汤若望 (1591–1666)

伊万·佩特林 (17世纪左右)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各地

挪威

法国

BnF data

台湾

德国

以色列

美国

台湾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中国

韩国

2

梵蒂冈

学术

CiNii

人物

CALIS

DILA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HKCAN

IdRef

相关推荐

365体育投注网 CSGO安装下载:如何快速轻松地安装并开始游戏
bet3365游戏 查理·卓別林電影作品

查理·卓別林電影作品

📅 07-28 👁️ 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