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出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1974年7月,第二支考古队进入秦始皇陵园,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对兵马俑进行保护性发掘,还包括尽可能地探索秦始皇陵的更多遗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古的重点之一是保护那些已经裸露在外、急需保护的文物和遗址。于是,80年代初,地宫的南墙被发现,随后,封土西侧、北侧以及东侧的墓道也相继浮出水面。
在这场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被誉为“青铜之冠”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它们被安置在距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中。随着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考古人员不禁联想到秦始皇驾前的盛大场面,仿佛能够看到那些青铜车马随同帝王的队伍巡游在四方。除了这些铜车马,考古队还在1995年至1997年间,继续发掘出多个大型陪葬坑及陵寝遗址。随着发掘的深入,秦始皇陵逐渐显现出其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
为什么不能挖掘秦始皇陵?
尽管已有大量的考古成果和发现,但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发掘问题,考古界的态度依然保持一致——“一定不能挖”。这背后,有着几大原因。
一、庞大的规模与复杂的保护问题
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超出了考古人员的预想。根据现有的测量数据,陵墓呈方形,总高76米,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整体布局仿照当时的都城咸阳。如此庞大的规模,给考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进行发掘,首先需要搭建足够规模的考古棚,确保文物在发掘过程中不受天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然而,秦始皇陵的体量如此庞大,要想为整个陵园提供理想的保护环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二、地质风险与结构安全
除了规模庞大之外,秦始皇陵的结构也给发掘带来了不少不确定性。地宫的深度约有35米,且经历了2000多年的自然变迁,地质环境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发掘过程中发生坍塌。陵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围城墙组成。每个区域都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和遗址,若发掘过程中发生坍塌,不仅会对文物造成毁灭性打击,还可能会危及整个发掘团队的安全。
三、复杂的机关与文物保护
秦始皇陵的另一大难点,是其内藏的复杂机关。《史记》曾详细记载,秦始皇陵内埋藏着诸多机关陷阱,用来保护墓地不被盗掘。这些机关包括水银、机械装置等,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它们不仅是陵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技术和工艺的重要依据。考虑到这些机关的复杂性,如何在不触发这些机关的情况下进行发掘,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如果不小心触发了这些机关,不仅可能导致文物的破坏,甚至可能会对考古人员和其他人员造成伤害。
四、科技水平与文物保护的局限
目前,我们的科技尚不能完全保证文物在出土前后的完好保存。文物在出土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空气和水分,这将加速其氧化和腐蚀。即便是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文物在环境的改变下依然难以避免损坏。例如,兵马俑在出土后,其原本艳丽的颜色逐渐褪去,变得灰暗无光,这就是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陶俑表面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氧气和水分的接触加速了颜料的剥落。
因此,尽管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古代历史、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依然难以做到让这些文物以原貌重见天日。对于考古人员来说,如何平衡文物的保护和科学发掘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
综上所述,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没有被完全发掘,是因为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且内部机关重重。当前的考古技术和保护措施,还无法确保文物的安全。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对陵园中的部分区域进行发掘和保护性工作,但地宫的发掘仍然是一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任务。在未来的科技进步和技术突破下,或许我们能够真正揭开这座神秘陵墓的全部面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