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支谦及其所传的禅法
在安世高系小乘禅学继续流传的同时,支谶开始译介的大乘禅学也有进一步的传译。三国时的佛经翻译家支谦,是这个时期传译大乘禅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支谦,一名越,字恭明,祖籍为大月氏,其祖父法度在汉灵帝时率数百人归化东汉,因而他生长于洛阳。据《出三藏记集·支谦传》载,支谦十岁学习中国典籍,十三岁学胡书,备通六国语,后受学于支谶的弟子支亮,“博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综习”,被时人称为“智囊”。献帝末年,汉室大乱,支谦与乡人十数,共奔于吴。吴主孙权召见之,并拜为博士。从黄武元年(222)至建兴(253-254年)中,译出了《大明度无极经》等二十七部佛典(《出三藏记集》卷二则说他译经三十六部、四十八卷,《高僧传》中又说他译经典四十九部),并为自己所译的《了本生死经》作注,是为经注的最早之作。太子孙登去世后,他隐于穹隆山,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支谦在主要弘传大乘般若学的同时,也译出了大乘禅经《慧印三昧经》和《首楞严经》等,并译出了对中国禅宗影响深远的《维摩诘经》。
《慧印三昧经》所讲的“慧印三昧”是一种可获得无上智慧 的禅定。“慧印”也称“智印”。“慧”是指佛所具有的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的智慧,“印”有决定不变之义,又有印记、印契之义。谓如来之智慧契于万法之实相而决定不变,故名“慧印”;又谓以如来之智慧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称“慧印”。“慧印三昧”即为发生慧印之禅定。据《慧印三昧经》称,修持慧印三昧,有无量的功德,奉行六波罗蜜,“不如一时闻是三昧”。得此三昧,能证得佛智,见十方诸佛。不仅“诸罪盖皆除”,而且“悉住阿惟越致地”,即在成佛的道路上不再退转,最终可以成佛。经中还宣扬了阿弥陀净土信仰,说修持慧印三昧,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该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般若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佛身”的论述而发挥了般若空义。经中反复强调了“无起无灭”、“一切非我、离于非我”、“无所有、离于无所有”、“亦非相、亦非不相”、“亦非有、亦非无”等般若思想,并把获得般若作为见佛成佛的根本手段,或者毋宁说,获得般若智慧,就是成佛。
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本身并不是禅经,但它对大乘禅学,特别是对中国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它与《楞伽经》和《圆觉经》一起,有“禅门三经”之称。《维摩诘经》的思想是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依据般若,采用中道正观的方法,发挥了“诸法实相”的思想。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有无双遣的“不二法门”而消除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强调尘世与佛国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要达到解脱,并不一定要出家,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净化心地。经中说:“若人意清净者,便自见诸佛佛国清净。”罗什的译本说得更清楚明了:“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种不落两边、无心执著、净心解脱的思想,对中国禅宗的禅学理论和修心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鸠摩罗什重译此经后,这种思想在中土广泛传播,成为禅宗的重要理论来源。(连载待续)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